標題: 議題資訊-什麼!臉書萬人響應,一人到場?
無頭像
s1801b112

帖子 1
註冊 2014-3-6
用戶註冊天數 3724
發表於 2014-3-15 23:48 
118.232.33.116
分享  私人訊息  頂部
背景:現在幾乎全世界都在使用Facebook,根據統計截至2011年底,全世界使用臉書人口達到8.95億,光是台灣使用人數也高達1,000萬人,數量驚人可觀。每天使用臉書的人數如此龐大,可想而知訊息的傳遞與流動也更方便快速了。近年來更有許多的人將大量資訊轉貼分享,諸如:流浪狗認養、失蹤協尋、弱勢關懷、公益路跑、義賣活動、環境維護、即時新聞等等的消息。我們每次都會看到一大堆人按讚、分享、留言,許多人總是在留言板上大聲地呼應、熱烈迴響,但卻很少人能在按讚後實際去參與。像前陣子就有一個心酸例子:台東大學一名吳姓研究生,有次到台東海濱公園海邊散步,看到跨年活動後,沙灘上到處是垃圾,感覺心疼,於是在網路上發起淨灘活動,許多人按讚支持參加。但到了活動當天,卻只有他孤身一人撿垃圾。雖然陸續有200多名遊客,但卻沒人幫忙,只有一對父子熱心的彎腰一同與他撿拾。這則新聞令人看了心疼扼腕,卻也讓人反思網路的動員性。
題目界定:您認為臉書社群有實質的號召力嗎?請說明原因?是否因為使用網路社群使得大家對於公共事務的參與以及動員門檻降低?您覺得該如何改善?
關鍵字:網路動員性、虛擬世界、真實世界、網路聯署


無頭像
吳蕓汝

帖子 4
註冊 2014-3-9
用戶註冊天數 3721
發表於 2014-3-23 22:19 
1.165.198.253
隨著科技的發展與進步,各式各樣的社群網站像是Plurk、Twitter跟Facebook…充斥著我們的生活,其中Facebook更是引領群雄,台灣地區Facebook截至2013年統計每月活躍用戶1400萬人,這表示我們台灣有非常大量的人每天都在使用Facebook;Facebook有一個按讚的功能,有些人是看到朋友的文章都按讚表示看過或者認同、有些人則是喜歡的文章才按讚或者都不按讚純粹看過,更有一些人不看內容一整排按讚下來,Facebook有一個功能會把動態時報的排序自動設成人氣排序,越多讚的文章會在越前面越容易一進入facebook就看到,因此很多讚的文章讚會越來越多,現在常看到一些文章讚很多但下面回復很少,我覺得讚的數量不代表什麼,有人回復比拿到讚有意義,因為回覆表示已經看過文章內容才有辦法回復,而只是按個讚不一定代表看過內容;我覺得Facebook是有實質號召力的,只是要看號召的內容以及是否有利被號召人,之前看電視節目有一個分享笑話的粉絲團人氣破10萬時創辦人決定辦見面活動,結果粉絲團有10萬人按讚但那天現場只有數十人到場,我想大家平常都是抱著看笑話的心情去看他的文章所以拉到現實的時候才會人數不如預期,反觀這幾天的太陽花學運因為非常嚴重關係到我們未來的生活,所以從facebook號召佔領立法院才會如此的成功。


無頭像
張碧君

帖子 5
註冊 2014-3-9
用戶註冊天數 3721
發表於 2014-3-26 19:31 
106.1.172.191
現在的網路全球化,社群網站這麼多,但我想在台灣還是以臉書為主流,就像上面說得一個小小的台灣使用臉書的人口就高達了一千多萬人。
    以前我們按表示喜歡這篇文章,但最近的讚可能只是表示他看過了或是隨手拉過去就按,完全不代表任何的意義。
    還有提到的號召力問題,我覺得這麼多人在使用的社群網站還是有一定的號召力,雖然有時回響很大,但不一定每個按讚分享的人都會去實行,因為有些人是按完就想著自己也有出一份力了。
    但也不完全都是失敗的情形,像是尋狗尋人我覺得網友的力量還是非常的強大,像上次就有看到新聞說,網友看到有人每天都到定點去舉牌子尋找自己的愛犬,分享到臉書給明星看到幫忙並分享轉貼,不到幾天就找到了那隻狗狗。還有這次的太陽花學運也是由網路上面開始發起的,由此可見社群網站的號召還是有一定的力量


無頭像
李庭懿

帖子 3
註冊 2014-3-15
用戶註冊天數 3715
發表於 2014-4-3 02:22 
125.224.238.173
我自己也會用FB,但內容我都大多看過
從以前的部落格新聞台無名到現在的臉書
隨著科技的進步網路的發達
漸漸我們在網路上發表的任何言語都成為了媒體關注焦點
像這次立法院的事情 FB的號召力就很大
每一篇有關立法院的文都超過萬人按讚 也很多人會在底下留言
但每個人都要發言權 若有人表示他贊同 反對的人就會在底下留言砲轟他
這樣人民基本權利豈不是只是基本權利
每個人都有每個人可以發言的權利想說的話 就算是支持是反對都好
至少也應該尊重發言者的權利 別侵犯到他人權益
只是現在我們在FB打的任何一個字一句話 都有可能被告或者侵犯到他人
不再是我們的心情部落格或日記那樣的東西

FB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也是不可抹滅的


無頭像
黃品慈

帖子 3
註冊 2014-3-15
用戶註冊天數 3715
發表於 2014-4-10 23:18 
1.170.112.235
現在網路發達,人人手上一台智慧型3c產品
因為社群網站分享容易方便
像是雷神巧克力、便利超商的冰淇淋、美國的甜甜圈都是例子
大家做 我不做個表示好像很奇怪
或是朋友發個活動邀請 想說支持一下朋友 但其實沒有真正參與的意思
造成了萬人響應一人到場的情況
都有可能是原因


無頭像
羅振豪

帖子 1
註冊 2014-3-20
用戶註冊天數 3710
發表於 2014-4-11 21:59 
111.252.77.81
大家都很清楚現代生活「網路」的發達,以及FB的普遍使用性,在通訊網路方便的今天,資訊傳播如此迅速,自然能讓有相同意識與想法的人能快速連結,甚至號召揪團。這是沒有人會懷疑的。
那為什麼會有「萬人響應,一人到場」?關鍵在於,現代人過度活在的虛擬世界,像台東吳姓研究生的例子,今天你已經有按讚了就代表你支持環保!但10萬人卻不願意身體力行去撿垃圾。這不是特例,萬人響應,卻只有少數人到場的例子比比皆是,反eTag行動「萬人響應10人到場」、「五百人情港女」結婚逾千網友稱要抗議僅1人到場等等。
至於同學提到的太陽花號召,為何能成功?是事實,但別忘了太陽花號召何止萬人?我想問現在台灣2300萬人誰不知道服貿,對於如此龐大的網路號召,自然而然會有相對較多的人現場支持。
另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於,虛擬世界的人自己也擔心:到時候只有我去怎麼辦?而太陽花的號召人數在電視轉播中已經幫他們證明:你不是孤單的,快來!這點與2013年8月3日「萬人送洪仲秋」晚會性質很像,所以「必須要確定有很多人會去!」是號召成功的條件之一。
前面有同學提到是:內容議題的問題,決定號召人數。那同樣是太陽花學運,比起立法院靜坐人數,遍地開花包圍黨部的活動中,為什麼人數這麼少?新北市反服貿萬人響應,4人到場。
所以我個人認為是因為過度活於虛擬世界,讓人缺乏現實世界的行動力所導致。

[ 本帖最後由 羅振豪 於 2014-4-11 22:15 編輯 ]


無頭像
張碧君

帖子 5
註冊 2014-3-9
用戶註冊天數 3721
發表於 2014-5-1 21:59 
118.232.26.101
從這次的學運、各種路過行動,
還有反核大遊行的參與現象,
還有上面有人提到的人手一台手機或是平板,
隨時可以知道朋友們還是最新的新聞有哪些動態,
隨時可以很熱血的衝到現場去支持,
所以由此可知臉書的萬人點讚一人到場的狀況在台灣已經漸漸的消失了,
老師上課也有講過,哈哈哈。
雖然參與度高了,但我覺得有些人已經不能辨識什麼是好的行動什麼是壞的行動了


無頭像
周冠伶

帖子 6
註冊 2014-3-16
用戶註冊天數 3715
發表於 2014-5-26 00:07 
59.126.55.183
我自己也有使用臉書,我覺得他帶給我很多便利性,拉近了很多與朋友間的距離。
也常常出現很多活動邀請,像是朋友們的表演活動,就會詢問有沒有要參與,
我認為臉書上的活動邀請真的很有號召力,也輕鬆方便很多,
但是就像很多人一樣,在臉書按讚的動作,並不代表贊同,而只是看過而已。
雖然很多社會議題,像是反核遊行,學運,都透過了臉書號召了很多人一起參與,
我認為透過臉書的活動邀請真的帶給我們許多便利性,
就算還是會有像是這種萬人響應一人到場的狀況發生
我想那是我們應該反省的是我們使用臉書這項功能的態度,
真的有意願參加或是真的沒辦法都認真的思考過再決定。


無頭像
林玉女

帖子 4
註冊 2014-3-14
用戶註冊天數 3717
發表於 2014-5-26 14:27 
1.168.152.173
近年來智慧型手機及網路快速的發展,而網路的好處(還是壞處?)在於方便擴散消息,有些議題並不是每個人原本就都有在關注的,但是只要臉書上的好友有人分享了這些訊息,就能夠多一個機會關注到相關議題和訊息。網路具有即時性,傳播速度也相當驚人。但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也出現了一個問題,大家只是「看過」還是真的「了解」?按了「參加」、「讚」、「分享」之後又代表些什麼意義,這樣就真正了解了相關議題的相關資訊嗎?這樣的「動作」真的是在「參與」嗎?在網路還沒發達前,真正的「參與」比較偏向於有「實際的行動」,但是現在的參與卻只是在FACEBOOK上按個讚或是分享就是有參與?這樣的結果導致了「萬人響應,一人到場」的窘況,我認為我們在按讚或分享時應該要先思考自己是不是真正了解這件事,或是是否真的有能力去做這件事,而不是單純的「鍵盤參與」!


無頭像
林郁軒

帖子 5
註冊 2014-3-10
用戶註冊天數 3721
發表於 2014-5-27 00:12 
220.132.202.116
第二組的同學們大家好,我是第九組來串門子的。

我認為按讚而不參與的原因也包含「親友不好拒絕」以及「沒人知道我沒去」的因素在裡面,
Facebook發達了以後,我們周遭的親朋好友都在我們的通知名單裡,
當他們發現了什麼活動通常都會發邀請給自己認識的人,這時候就會產生「是誰誰誰邀的,點拒絕感覺不太好」的想法,而之後有沒有出現?總是比較好找理由的吧!
另外就是一些公益的、環保的、很多人響應的活動,即使我點讚了、甚至按下參與了,
但是我最後沒有去又有誰知道呢?會有人特地來問嗎?我想可能性是很小的。
所以我覺得要讓參與數與實際到場數能不再落差懸殊,可能要更加強「意願追蹤」,
像是在活動前幾天個別提醒或者請周遭的人幫忙聚集、約在哪裡一起前往等等,能更有效的減少「空口說白話」。


無頭像
黃琳容

帖子 4
註冊 2014-3-16
用戶註冊天數 3715
發表於 2014-6-1 18:56 
106.1.27.129
其實會有臉書萬人響應卻只有少數幾人到場支持某個活動這樣的問題產生,我認為是因為大部分的人都覺得按按讚其實只是一個小小的動作,並沒有攸關什麼嚴重的後果,看到大家按讚,自己如果不按個讚就會覺得跟不上大家,我覺得台灣人的其中一個特性就是有些許的盲從。就以先前風靡全台的美國甜甜圈為例子,有的人也許根本就不吃甜甜圈,甚至是討厭這麼甜的甜食的人,到最後她們也是不敵大家的打卡宣傳而加入了超長隊伍的排隊,其實這感覺跟跟著大家一起怎麼樣怎麼樣的原理滿像的,大家都支持一件事或者事批評著一件事,有時候仔細想想其實我們根本沒有深度了解一個議題到可以明辨是非而選邊站,大部分這種不知道選哪邊站的人都傾向於跟著大多數走,以至於按了讚或是表明了自己會到場參加某個活動時根本沒有確信自己真正的想法,最後到了真正要站出來的那一天沒有出現,也就有了臉書上人數與實際到場人數的落差。


無頭像
李庭懿

帖子 3
註冊 2014-3-15
用戶註冊天數 3715
發表於 2014-6-1 22:51 
1.165.171.56
最近FB發起一個中科表特漸漸又發起中科告白
自己原先對那沒甚麼感覺也不會去點開來看
但看到每個朋友的按讚或是留言又或者有熟悉人的照片
使得自己也點進去看了一下
發現裡面其實可以涵蓋很多
只是言論自由 但自由好像不是這樣用的
就像最近我們在做的網路法律
裡面應該有些已經涉及到網路誹謗罪了吧
就算老師教不好又或者怎樣 但也不需要告知科系和名字吧
至少要幫老師留一點面子


無頭像
李庭懿

帖子 3
註冊 2014-3-15
用戶註冊天數 3715
發表於 2014-6-1 22:57 
1.165.171.56
感覺都是一種風潮,只要風潮過了感覺那事件也沒啥重要了.
這次的學運算是圓滿落幕了吧,但對於那些冒充是學生衝進立法院的社會人士,真的感覺他們是來破壞學運的良好感.一人打卡萬人響應,但有些人到場了卻分不清事情到底是啥又或者做了一些很不理智的行為(例如:去立法院打卡說查很好喝啥的),這些都讓我覺得很傻眼.還有些媒體拿之前白百合學運的影像來播報說警察亂打人,這些氣象都感覺其實媒體或FB有些非事實,而我們也要有那樣的素養去了解一件事的整體性,而不是一昧的盲從.


無頭像
張閣茗

帖子 4
註冊 2014-3-16
用戶註冊天數 3715
發表於 2014-6-2 19:02 
118.170.211.53
就像吳蕓汝同學上述說的,在這21世紀科技發達的世代,有許多社群網站紛紛崛起。不論是從國小開始的無名小站、高中的噗浪,直到大學時期崛起的facebook。使用者必須註冊才能使用Facebook,註冊後他們可以創建個人檔案、將其他使用者加為好友、傳遞訊息,並在其他使用者更新個人檔案時獲得自動通知。此外使用者也可以加入有相同興趣的群組,這些群組依據工作地點、學校或其他特性分類。亦可將朋友分別加入不同的列表中管理,例如「同事」或「摯友」等。
然而,facebook之所以能夠使其他社群網站望其項背的原因不外乎其符合現代人的需求,例如:除了文字訊息之外,使用者可傳送圖片、視訊和聲音媒體訊息(現在也可以傳送其他檔案類型如.doc,docx,.xlsx等)給其他使用者,以及透過整合的地圖功能分享使用者的所在位置,甚至創辦社團、活動、粉絲團等等。
且根據資料顯示,在2013年百強榜單中,若以網站類別來看,社群類網站進榜30家,不僅數量最多,也創下新高紀錄,其中榜首Facebook自2011年首次拿下排名第一後,已三次連莊冠軍,顯見社群服務已成為使用者網路生活的重心,社群趨勢仍是未來網路產業的觀察重點。

以上述說的facebook功能,其中創辦活動經由網路的媒介讓大家知曉,並且詢問參與的與否。許多人看到活動的內容以及日期之後,能查看自己的行程表而選擇參加、不參加、或許。然而我們今天所要探討的就是這項功能其實質號召力的強弱,是否真能達到「萬人響應,萬人到場」呢?就我個人觀點而言,對於facebook的實質號召力是給予否定的,然而依舊要視事情而決定。

何為視事情而決定期號召力的強弱?舉例來說,前陣子為了抗議台中市自民國110年起實施禁止行駛燃油機車,「中華民國機車黨」在臉書(FaceBook)上號召網友響應「119反禁摩」的車隊遊行。根據報導顯示當天19日有近3000多名騎士到場,騎車上街頭高喊「反禁摩、護路權」;
另一個例子,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一年級學生吳學儒,日前到台東海濱公園海邊散步,看到跨年活動後,沙灘上到處是垃圾,感覺心疼,於是在網路上發起淨灘活動,揪團上午去淨灘。上午,吳學儒拿著夾子、垃圾袋到海邊,雖然臉書上有人按「讚」支持,不過他等了幾分鐘還是只有他一人,只好自己彎腰撿垃圾。

如同上述兩個例子,當活動的內容關係到自身權益時,這時候我們才會採取實際行動。前者禁摩的相關法律與我們日常生活貼近,所以當我們知道日後可能會因為這條法律影響到我們的權益時,我們不僅僅只是臉書案讚,抑或只是按了參加這場活動,我們挺身而出且付諸實際行動去捍衛權益;然而「淨灘」這場活動,大家都知道對於這片土地應當去珍惜,所以當我們看到有這樣的活動時候,毫不猶豫的按了參加、按了讚,但是到了活動當天卻可能因為有約而將這件事情往後延放甚至拋諸腦後,只因為「淨灘」並沒有與我們生活那麼貼近,也許大家都會抱持著這樣的想法「拜託,我一年也不過就暑假去個海邊一、兩次而已,而且我也從不亂丟垃圾,淨灘這種事情跟我實在扯不上關係啦」,然而真的與我們完全沒關係嗎?這片海洋是我們所有公民應當一起守護的,也許妳我都不曾在海邊亂丟過垃圾,但如果抱持著這樣的想法是不是每個海邊都注定被垃圾充斥了?
當有人開始號召活動,我們應當將心比心、捫心自問,當天是不是真的能夠到場響應?是不是能夠實際付諸行動?而不是只是覺得自己按了參加是一份力量,因為妳的自以為力量有可能讓整個活動無法如預期呈現。

參考資料:
台中3000騎士遊行抗議市府違憲 | ETtoday地方新聞 | ETtoday 新聞雲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40120/317721.htm#ixzz33TapUz3u
數位時代
http://www.bnext.com.tw/article/view/id/26755
番薯藤新聞
http://history.n.yam.com/cna/society/20130106/20130106116295.html


無頭像
鄧諭琪

帖子 4
註冊 2014-3-11
用戶註冊天數 3719
發表於 2014-6-10 10:15 
163.17.133.140
我認為社群網站確實有實質的號召力的,不然向洪仲丘事件以及太陽花學運,不會號招到上萬人來參加。但號招者、號招目的與動機,甚至是願意到場參加的民眾,全部都攸關於實質的號召力。但自從臉書啟用之後,人與人的相處又更為薄弱了,有些人只願意在臉書和別人互動,甚至不願意走出家門參加公共事務,這會讓人產生事不關己的態度。我認為應該多多勸導民眾多走出戶外,或是辦活動讓民眾知道,參與公共事務的重要性,便改變自我的態度,臺灣是大家共同擁有,共同去維護的。